
【性状】
性状鉴别 (1)滑石 为致密块状、鳞片状集合体,呈不规则块状或扁块状。白色、黄白色或淡灰色至淡蓝色。半透明或不透明。具蜡样光泽,有的呈珍珠光泽。质软细腻,可于硬纸上书写,手摸之有滑润感。无吸湿性,置水中不崩散。气无,味无,具微凉感。以整洁、色白、滑润、无杂石者为佳。(2)滑石粉 为微细、无砂性的粉末,白色或类白色。手摸具滑腻感。无臭,无味。以粉细、色白、无杂质者为佳。
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:薄片中无色透明。低正突起。最高干涉色可达Ⅲ级橙色,底面切片为Ⅰ级红紫。近于平行消光;正延长符号。二轴晶;负光性。光轴角小,一般在10°以内。
品质标志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1995年版(一部)滑石粉检查项规定。(1)酸碱度 水煮的滤液遇石蕊试纸应显中性反应。(2)杂质含量限制 ①水中可溶物:取本品5g,加水30ml,煮沸30min,时时补充散失的水分,放冷,滤过,滤渣加水5ml洗涤,洗液和滤液合并,蒸干,在105℃干燥1h,遗留残渣不得过5mg(0.1%)。②酸中可溶物:取本品1g,加稀盐酸20ml,在50℃浸渍15min,滤过,分取滤液10ml,加稀盐酸1ml,蒸干,炽灼到恒重,遗留残渣不得过7.5mg(1.5%)。③铁盐:水煮滤液遇稀盐酸与亚铁氰化钾试液,不得即时显蓝色。④炽灼失重:减失重量不得过5.0%。
【化学成份】1.主含水合硅酸镁[Mg3(Si4O10)·(OH)2]或3MgO·4SiO2·H2O,其组成成分为MgO31.7%,SiO263.5%,H2O4.8%,通常一部分MgO为FeO所替换。此外,还常含有Al2O3等杂质。
【药理作用】
1.保护皮肤和粘膜的作用:滑石粉由于颗粒小,总面积大,能吸着大量化学刺激物或毒物,因此当撒布于发炎或破损组织的表面时,可有保护的作用;内服时除保护发炎的胃肠粘膜而发挥镇吐、止泻作用外,还能阻止毒物在胃肠适中的吸收。滑石也不是完全无害的,在腹部、直肠、阴道等可引起肉芽肿。
2.抗菌作用:用平板法使培养基含10%的滑石粉,对伤寒杆菌与副伤寒甲杆菌有抑制作用; 用纸片法则保对脑膜炎球菌有轻度抑菌作用。
【鉴别】取本品粉末0.2g,置铂坩埚中,加等量氟化钙或氟化钠粉末,搅拌,加硫酸5ml,微热,立即将悬有1滴水的铂坩埚盖盖上,稍等片刻,取下坩埚盖,水滴呈现白色浑浊。(检查硅酸盐)(2)取本品粉末0.5g,置烧瓶中,加入盐酸(4→10)10ml,盖上表面皿,加热至微沸,不时摇动烧杯,并保持微沸40min,取下,用快速滤纸过滤,用水洗涤残渣4-5次。取残渣约0.1g,置坩埚中,加入硫酸(1→2)10滴和氢氟酸5ml,加热至冒三氧化硫白烟时,取下冷却,加10ml水使溶解。取溶液2滴,加镁试剂(取对硝基偶氮间苯二酚0.1g,溶于4%氢氧化钠溶液1000ml中)1滴,滴加氢氧化钠溶液(4→10)使成碱性,生成天蓝色沉淀。(检查镁盐)
【炮制】
1.滑石《世医得效方》:碎,绵裹。《药品辨义》:刮去浮黄土用。现行,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洗净,干燥,捣碎。
2.滑石粉《雷公炮炙论》:凡使,先以刀刮,研如粉。以牡丹皮同煮,一伏时,出去牡丹皮,取滑石,却用东流水淘过,于日中晒干方用。《苏沈良方》:水研如泔,扬去粗者存细者,沥干,更研无声乃止。《医宗粹言》:拣去粗者,择细腻者研为极细末,水飞入药,今粗入煎汤皆不作效。现行,取净滑石碎块碾成细粉,或取净滑石粗粉加入多量的清水,研磨,搅拌,待粗粉粒下沉,细粉粒混悬于水中时,倾取上层混悬液,下沉部分再按上法反复操作数次,合并混悬液,静置沉淀,倾去上清液,将洗淀物晒干后再碾散。水飞石可使药物达到极细和纯净,便于内服或外用,以利水通淋,清热解暑为主。
饮片性状:滑石及滑石粉均参见药材鉴别项。
贮干燥容器内,置干燥处,防尘。
【性味】甘淡;寒;无毒
【归经】胃;膀胱经
【功能主治】利水通淋;清热解暑;收湿敛疮。主膀胱湿热;暑热烦渴;小便不利;泄泻;尿淋涩痛;湿疹;湿疮;水肿;衄血;脚气;皮肤湿烂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9-24g,包煎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;或调敷。
【注意】脾虚气弱,精滑及热病律伤者忌服。孕妇慎服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