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异名】 美草、蜜甘《神农本草经》, 蜜草、薄草《名医别录》, 国老《本草经集注》, 甜草《中国药用植物志》, 甜根子《中药志》, 棒草《黑龙江中药》. 【品种考证】 甘草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 列为上品.《本草经集注》云:“河西上郡不复通市, 今出蜀淑中,悉从汶山诸夷中来.赤皮断理看之坚实者, 是抱罕草, 最佳.”抱罕乃西羌地名, 即甘肃兰州、陇江、甘谷一带.《本草图经》载:“今陕西河东州郡皆有之, 春生青苗,高一二尺, 叶如槐叶, 七月开紫花似柰, 冬结实作角, 子如毕豆.根长者三四尺, 粗细不定, 皮赤色, 上有横梁, 梁下皆细根也.二月、八月除日采根, 暴干, 十日成, 去芦头及赤皮, 今云阴干用.今甘草有数种, 以坚实断理者为佳.”以上记述的产地、形态、采收、质量、种类以及附图特征均与现今所用甘草基本一致. 【来源】 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.、胀果甘草 G. inflata Bat. 或光果甘果G. glabra L.的干燥根及根茎. 【性状】 1.甘草 根圆柱形, 长30cm以上, 直径0.6~3.5cm;表面红棕色、暗棕色或灰褐色, 有不规则纵皱纹及沟纹, 并有多数横长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, 外皮有时呈鳞片状剥裂而露出黄色内皮;质坚硬, 折断面粗纤维性, 黄白色, 有粉性, 横切面棕色, 形成层环明显, 射线至皮部偏弯, 并常成放射状裂隙.根茎表面有芽痕, 并有削去茎枝和根的疤痕;断面中心有髓.气微, 味极甜. 2.胀果甘草 根及根茎木质粗壮, 有的分枝;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, 粗糙;木质纤维多, 粉性小;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. 3.光果甘草 根及根茎有的分枝;外皮灰棕色, 不粗糙, 皮孔细而不明显.饮片性状:为横切或斜切薄片, 厚约2mm, 外表棕红色或暗棕色, 去皮的则显黄白色;切断面黄白色或淡棕色, 形成层环纹明显, 射线时呈放射状裂隙;木部导管孔点较小, 有时隐约可见年轮状的环纹.根茎饮片, 中心髓部明显.蜜炙甘草表面老黄色, 微有光泽, 略带粘性, 气焦香, 味甜. 【商品规格】 商品分皮草和粉草两大类.皮草按产地分有西草和东草.产于内蒙西部及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新疆等地的称西草;产于内蒙东部及东北、河北、山西等地的称东草.目前主要以品质区而不受地区限制. 1.西草 圆柱形, 斩头去尾, 皮细色红, 质实体重, 粉性足.分有:①大草(统货) 长25~50cm, 顶端直径2.5~4cm, 黑心草不超过总重量的5%.②条草 长25~50cm, 按顶端直径1.5cm以上、1cm以上、0.7cm以上分为一、二、三等, 并均可间有黑心.③毛草(统货) 圆柱形弯曲的小草, 不分长短, 顶端直径0.5cm以上.④疙瘩头(统货) 为加工条草砍下的根头, 长短不分, 间有黑心. 2.东草 圆柱形, 上粗下细, 不斩头尾, 皮粗, 质松体轻.分有:①条草 按长60cm以上, 芦下3cm处直径1.5cm以上、长50cm以上, 芦下3cm处直径1cm以上、长40cm以上, 芦下3cm处直径0.5cm以上分为一、二、三等, 并均可间有5%20cm以上的草头.②毛草(统货) 圆柱形弯曲的小草, 长短不分, 芦下直径0.5cm以上, 间有疙瘩头. 3.甘草出口分东北甘草和西北甘草两类:①东北甘草 以外皮紫红, 有光泽, 条顺直, 内茬黄土色、头尾粗细相等、粉性大, 筋少者为好货.②西北货皮红有光泽、质坚实, 粉足, 条顺, 口面亮, 无霉变, 内茬不朽者为好货. 【显微特征】 1.甘草根和根茎横切面 木栓层为数列红棕色细胞.皮层较窄.韧皮部有晶纤维;射线稍弯曲.形成层环不甚明显.木质部导管直径大, 常单个或2~3个成束;有晶纤维.根茎髓薄壁细胞含红棕色物质.薄壁细胞含淀粉粒.甘草粉末, 淡棕黄色.①纤维细长, 微弯曲, 直径8~14μm, 壁极厚, 微木化.纤维束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, 形成晶纤维, 含晶细胞的壁不均匀增厚, 微木化或非木化;草酸钙方晶类双锥形、长方形或类方形, 长至24μm.②具缘纹孔导管形大, 直径约至160μm, 具缘纹孔较密.③木栓细胞棕红色, 壁薄, 微木化.④淀粉粒单粒椭圆形、卵形或类圆形, 直径3~10μm, 脐点点状或短缝状;复粒稀少.此外, 可见草酸钙方晶、棕色块、射线细胞等. 2.胀果甘草 根和根茎横切面:韧皮部及木质部射线多皱缩而形成裂隙;皮层无含棕色物细胞.粉末中草酸钙方晶直径7~17μm, 长至34μm;具缘纹孔导管直径约至144μm, 具缘纹孔较密或极为致密. 3.光果甘草根和根茎横切面:韧皮射线平直不偏弯, 少裂隙.
|